2014-07-29

「素養」與「自處」:談自我學習與成長的終極追求


從前是在報章媒體上見證了目前在台灣大學任教的 陳嫦芬 老師在金融圈好幾段不可思議的職場歷練與成就;近來則是從相關的文章與 職場素養與領導力、萌拓學堂等的訊息中,在 陳老師 身上學習到另一個關於個人成長更高層次的重要領悟,就是「素養」。

以前聽到「素養」,很刻板的會覺得就是一種在某些「特定場合」才需要呈現出來的「學識」、「儀表」、「氣質」、「談吐」、「品味」、「格調」、「分際」;但就在日日細讀 陳老師 的語錄佳文與自己的粗淺反思後,深深覺得,「素養」的意涵遠超出自己過往狹隘的認知,「素養」兩字更可以說是對一個人「最純粹的形容」;也可以說,「缺乏素養的人,還真不知該怎麼形容!」

「素養」是什麼?


解釋「素養」一詞,有一說是「平素的修養」。

延伸這個解釋,就是平實不華、求素追淨、按步修練、終能養成。也可以簡單地說,就是「從簡單的事,紮紮實實的學好,並且持續練就到如同反射動作般、又可控制自如的程度,讓這樣的能力慣性,可以隨身而行,隨需而用,身心內外皆同感自然又自在,是謂素養。」

同時,這個對於「自我素養」的型塑,必須契合所處社會環境的期待,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能夠體現自己對自我形象的要求。

「素養」為必需


因此,對每一個人來說,「素養」的養成其實應該算是「人生成長的基本需求」,特別是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之後,更是「終日必需」,也將「終生受用」。

因為,一個人不論其特定能力或特質再怎麼優異,如果不能以一定的「整體性」,將自己言行舉措呈現出某種專屬於自己的「樣貌」,其實,走到哪裡、做什麼事,都會「卡卡的」。不僅別人看來如此,身陷其中的自己,必更會因漸感壓力,而逐漸封閉了自己接近新環境的意願,這樣的情況一再發生不久後,這個人就會傾向盡可能在大部份的時間裡都待在舒適圈就好(終極版小確幸)。

由此可知,造成這種自我設限現象的主因常不是「不願意」、「不想要」,而是在那些環境中,常會令自己「不知如何自處」。

也就是說,想讓自己在更多的環境與場合之中,都能怡然自得、處之泰然、身心協調、自由自在,就需要好好花時間、下功夫培養自我期許的「素養」水平。

所以,對我來說,「素養」,其實是一個對自我學習與成長的終極追求,而人生當中所學的其他個別能力與技藝,都是附於其下的個別養份罷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