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6

開發新市場常會聽到「接地氣」的英文你會怎麼講?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Xboxera
作者:Albert Weng

先說我的答案,接地氣的英文我是用「be grounded」!!!

大家的回覆上,最多人想到 local, localize = (一般慣用的翻譯)在地(化)這個字。可我認為,在地跟接地在原意上並不全然相同。

「在地化」是指一樣產品或生意要進入當地市場時較完整的一套作法。實務上,大約會針對目標的當地市場從以下幾個面向逐一進行在地化的工作,包括市場(屬性)、文化、語言、定價、法規、行規等等,也可以說是進入新市場的一套比較龐大且正規的專業必要程序。

而「接地氣」,我覺得應該視為是在整個在地化的作為當中,特別針對幾個影響成敗的要素要確實跟當地市場串接、融入,或用我的說法,就是要能「通電」的關鍵動作,例如:


1. 重要人脈

一開始進入新市場,快速建立必要的生態夥伴關係 eco-partnership 至關重大。

2. 在地思維

瞭解當地人的思維,提出對方較容易認同、接受的合作提案,這一個部分也多會在跟當地的重要人脈接觸後,從這些人身上快速學習跟驗證出一套可用的在地思維。

3. 商業手法

有的地方生意是在辦公室正式地談;有的喜歡有認識、信得過的人引見、隨同一塊兒談;更有的,非要有第三方或稱掮客居中牽線到一定程度才會約碰面…,在商業手法上尤其需要接地,也就是在地有效。

類似的這些動作要做得好,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跟當地的市場(土地)確實搭上線,然後就是我形容的才可以通上電,因此,這段接地氣的動作就讓我聯想到電力需要有的接地線 (ground wire),所以,接地氣我就想成是 get grounded。

這說法很怪嗎?

這要先說,「接地氣」這個說法對台灣人跟中國地區以外的人來說都是一個新詞,更別說它的英文應該是什麼了。面對這樣的新詞要用英文跟外國人溝通的時候,我習慣上多半會在先弄清楚原詞的本意之後,自己想一個聽得懂又能解釋得過、最好還要容易被記得的說法,因為這樣,在我說出這個新詞的時候,對應該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或用法的外國人來說,一般的反應是疑惑或者好奇,而這個反應會為我創造一個「對方洗耳恭聽」的重要時刻,如果後續的說法能讓對方覺得我這人能想到這種解釋還算挺有意思、挺有見地、挺能接地的,這麼一來,就有機會在對方的心目中把我植在一個特別的區域,在接下來的相處之中,彼此才有機會產生不同的火花,這一點,不論是交友、談生意都很有用。當然,我是指看到對的人才需要特別花這份心思。

好了,有了以上看待「新詞」的態度,就回來看為什麼接地氣我是用 be grounded。

Ground 當動詞有(電線)接地、(物體)落地、(身心)安頓、甚至還有一個意思是指(把人)禁足,對,就是父母限制子女不得外出的那個禁足之意。

用 be grounded 的說法主要是取第一個電線接地(另一個英文用字是 earth,但這個字一般會被聯想到地球,用在接地氣這裡怕是會解釋不完所以另選 ground 來用)的意思,再加上我認為接地氣的主要且也是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能跟當地的重要資源和情勢能開始流通,就是我之前說的能通上電、開始運作,因此,我認為,加上必要的補充說明,接地氣這個新詞的英文用 be grounded 來解譯算是能聽得懂、也解釋得過、而且還很容易被記得的說法。你覺得呢?

2016-05-14

把報告寫好,遠比你想像中的還重要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pqsl
作者:Albert Weng

「報告不只是報告」
「能寫好報告,遠比想像中重要」

跟工作有關的各種內外部的「正式文字紀錄」都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報告,包括工作進度、工作成果、會議紀錄;更廣義地來看,就連商業(創業)計畫、募資簡報等也都可以算是。

從報告(文件)品質的好壞,可以很容易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的「職責認知」跟「用心程度」的高下。

在動手開始寫報告之前,至少要先想清楚、並據以擬定以下的「報告策略」。

1. 為什麼要寫這份報告?

1)是定期報告?
2)還是臨時需要的報告?
3)或者是你自己主動額外提出的報告?

越是後者的,越要想仔細後續該怎麼寫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2. 做這份報告(於公於私)的目的是什麼?

1)讓對方清楚狀況(盡到告知的職責)?
2)讓對方肯定你的認真(期待能被嘉許)?
3)讓對方認定你已掌握狀況(願意在原訂計畫內繼續由你負責這個任務)?
4)讓對方相信你能完全妥善處理後續發展(包含各種可能的突發狀況),然後會同意授權給你全權處理?

以上四個層次的寫法都不同,但常見的情況是多數人事先沒有清楚的設定,後續在寫報告的時候也就只能做到呈現事實的表述,而缺少能夠達到第二層以上足以說服對方的論述鋪陳。

3. 要給誰看?

1)彼此之間的關係(選擇用語跟應有的訊息完整度)
2)對方的作風與偏好(決定該附圖表、強調數字、論述邏輯...)

4. (被要求、被期待、自己想)要達到什麼目標?

最好是設定在要能得到對方明確的支持。最少也應該是能得到對方表示「無無聲的支持」(無異議),就是職場常見能得到對方「給個綠燈 green light」的回應。

再來,就是「報告格式的選擇」與「報告呈現的安排」,找時間再寫。

2016-05-11

英文創業諮詢感覺很需要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foxgrp
作者:Albert Weng

「關於英文創業諮詢,有人也可以幫忙嗎?」

昨天被安(設)排(局)去跟一家新創公司進行創業諮詢,地點在台北市政府一樓的一個開放式辦公室(有沒有很潮、很矽谷風!)一旁的會議-桌(對!不是室哦!就說了是開放式的嘛!疑!有人知道這是哪?),我提早到,被指示等等要把諮詢重點打在一台電腦的表格裡(顧問除了嘴炮也是一種文字工作者!),正在研究這個表格設計(我表格控…每次都很想 hack 別人的表格設計計計計),都還沒 hack 過癮,就有兩位高大上的年輕帥哥走了過來,承辦人優雅地走到我桌邊,簡短介紹一下,「那你們就自己開始吧!」她人就又靜巧巧地飄向遠方。然後計時開始(我的鐘點人生…)。

才先相互介紹一下,就發現對方其中一人是英國人(可明明長的很華人啊!),英國!怎說以前也算是我的私房灶咖,一年去個七、八趟不止前後跑過三、四十個大小城市,現場索性就小聊一下來開場,接著,穿著西裝筆挺的台灣籍創辦人很自然地就用英文開始進行簡報(我猜他事先應該沒預期到這場要用英文講,還說咧!我才更沒想到好不好!不然那個鐘點費的幣別就應該換成美金或英鎊啦!),接下來就是全場英文飛來飛去,在一旁認真辦公的北市府同仁被這一來一往的猛烈英文炮火轟到應該很想趕快把我們趕走!!!

在聽完以產品介紹跟募資需求為主的創業簡報後,我給了關於行銷計畫的策略選擇、接地作法,還有他們其實最在乎、最需要的募資策略與募資簡報修改建議,說了幾個修改的原則之後,我用他們的素材與剛剛的討論,當場擬了一個 15 頁的新版募資簡報內容,以常見的 AIDA 原則,配合每頁採取區塊設計,從圖到關鍵字以流暢的商業說服邏輯在一頁一頁之間串起清楚的故事軸線 (storyline),最後,再來個小轉折,讓目標是創投的聽者會產生興趣、疑問、渴望,想要再多瞭解一點的情況,見好就收,把簡報精準地結束在這裡。

再來,所設定的預期就要能創造來自聽者立即的發問,而這接續在簡報後的討論,正是所有 pitch 這個動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進入談生意、談投資的階段!」

所有在創業計畫裡有納入國際市場的創業團隊都應該有能夠進行高效的英文創業簡報的人,當然,這也是指,在劊業團隊裡需要有能負責國際市場開發的人才,這應該是所有的創業諮詢、顧問、業師都要特別注意的關鍵。我看了不少創業簡報都特別強調國際市場的商機規模,卻很少看到團隊能有足夠的國際實戰經驗,更少能以英文 pitch 跟對談的。

相信有不少創業團隊很缺,我或許可以幫忙兩邊相互介紹諮詢顧問的機會,當然是要以正常行情收費的那種。

讓「私人管理教練」成為種流行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take5videolibrary
作者:Albert Weng

深深以為,在講求實效與實戰的時刻,對想要成長、需要進步的人來說,到目前都還是主流的一對多的授課模式其實不是最好的學習選擇,而是私人教練(private coach)。

高階經理人需要的是 executive coach
而創業者需要的是 management coach

為什麼不是常聽到的 mentor?


Mentor 多半是志願性質,也就是不拿錢,但這也代表了 mentor 不需要對被協助者之後的成效負任何的責任。所以常常是閒聊,然後不知不覺就淡了、散了,這整個就是來交朋友的,不是來做生意的。

真正要做好生意,就是要去量測、管控各個關鍵的成效,對於創業者自己該有的成長,當然更需要務求「精準」(可是剛開始的創辦人常覺得自己終於當老闆了,就是不要再跟著別人的要求做事啊!ㄜ…這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因為都聽不進去,再久一點就會「終於懂了」)。

「這種非主流的意見很刺耳耶!那你說外面那一群群優秀的 mentor 是怎麼著?」

怎麼著?還不就是一堆人,美其名是講創業為艱、財力吃緊,又想沾一下高大上的 mentor 給點指導(有學到有賺到,反正沒花到錢,歐耶~),順便從 mentor 哪擴充一點同樣是高大上的人脈,又或更精明一點的是拿某某某是我 mentor 的說詞在外面撈點好處,不就是這樣嗎?

只是你叫其中那些真的有才有心的(我沒說所有的)mentor,看著微薄甚至是完全免費的回報,是會有多少心力跟熱情拿出自己多年實戰的真功夫來指導啦!到最後就是大家蜻蜓點水交交朋友,彼此的資歷上加了一項 mentor 跟被 mentor 的經歷,結束。

一開始提的這個雇用(請注意這裡是用「雇用」,hire 這個字,而不是你本來可能以為的「聘請」這個說法) private coach 是用錢買對方實務、實用、實戰經驗的一種商業發展上必要的交易,國際市場上是常用、更是必要的策略手段,用來縮短計畫完成所需的時程,加速學習直接有用的能力,以及擴展更大的事業格局,這些,如果只靠創辦人自己花時間從自己的小生意慢慢試、慢慢學不是不行,而是成功的機率很低,做大的潛力更是微弱。

「創業就是要換腦袋,自己換不來,花錢找人幫忙強制升級。」

「創業的成長速度,跟創辦人的換腦速度成正比。」


「要怎麼開始這個 private coach?」有一個作法是,如果你身邊已經有 mentor 這樣的人物,而且你在過去也有一段時間得到他很具體實用的幫助的話,先自己想一個合作模式,選定你自己想要對方指導的成長領域,設定諮詢指導的時間長度,例如依個別的發展需求設定三~六個月,採每兩週或每個月定期碰面諮詢,其間可以通訊方式溝通,然後以上述的合作內容暫估一個諮詢指導費用,主動跟自己的 mentor 提出這個構想,我料想,光是主動提出這個 private coach 構想,就會讓這位 mentor 對於原本認為很是雞肋的 mentorship,重新燃起想要好好傳承指導自己所能的那股心中的雄雄烈火!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