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redit: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一般對資質的判斷往往很片斷或主觀,目的常只是為了某種資格的認定,例如:入學考試、智力測試、性向測試之類的,目的是為了讓主事單位有一個核定等第的權力,而事實上,回到自己的身上一看,自己人生會怎麼走,可千萬別被這些狀似權威、強調可信的這些一個一個的「外部量尺」給定了性格、匡了命運,因為自己的命運他這這些外部因素可是不會為你負責的啊!
但真要不理這些「外部量尺」,要怎麼打造一把自己的「內在量尺」?
我的經濟可行超實用小建議:『從廣泛的「閱讀」和豐富的「閱歷」著手。』
美麗人生靠兩閱:廣泛的「閱讀」與豐富的「閱歷」
同時,在某一段路程要多主動結識同好同伴彼此打氣、提點,這麼做的目的,都是為了經由認識世界來「認識自己」。這一點很容易被忽略,一直以來,每個人都是「和自己共同生活著」,但,有多少人真切體悟到這點?
「那什麼是人人都非常重視、卻從頭到尾只不過是個美麗的誤會?」
受外在環境的長期影響,追求和滿足外在事物幾乎成為每個人的生活重心,這些外部環境簡單說就是家人、師長、同學、朋友、同事、主管、廠商、客戶…,還需要列更多的嗎?更有甚者,是根本以達成這些外在環境的期待和肯定作為「人生唯一目標」!哇噢~~~,這不禁讓人倒吸一口氣,奈耶按捏?從這個思路往回頭想,這樣的人生,在整個生活的過程中,那個對自己影響最直接、最大的「自己」跑哪去了?有人會說,不會啊!因為在滿足這些外部環境的時候,我那個「自己」的部份也就被同時滿足了啊!等等,真的是這樣嗎?發自內心的真實開心,對比上看了別人開心才間接地讓自己開心,真兩回事,混為一談的人,其實從沒真的看出這個一輩子最重要的課題,從沒真的認識自己。我這麼說好了,所有種種關於「潛能開發」、「人際技巧」、「改變思維」的培訓課程,最終的核心精華,就是「認識自己」,其餘的都是暖身程序或額外的附屬練習,用來充個課程時數好撐出高額學費的價值爾爾。
『「認識自己」這件事要跟別人學?』
去參加認識自己的培訓課程,不過就是有群人 (講師、助教帶著其他學員) 費心準備然後在你的心門外敲鑼打鼓、演上一齣精采的戲曲,你或者拉開窗簾瞧一眼、推開窗戶倚在窗框欣賞一段、也可能會打開門走出去加入表演的陣容同樂一番,短暫感受一下那種「人生自此美好」的 fu,但,在課程一結束、曲終人散之後,自己內心的那扇門又幾乎毫無意外地就再度自動關上,這時,門內的那個幽暗、模糊、孱弱、碰不著、使不上力又無以名狀的自我認知,不僅在一瞬間被打回原形,更在這場搖滾派對的聲光刺激之後,轉身再度掉回那個原本日復一日的無盡死寂,這樣大幅的轉換衝擊,會對原本就又虛又弱的內心產生巨大的自我認知錯亂,此時此刻的心裡會出現一個聲音,「嘿!那個課程裡的環境和夥伴才是最瞭解我、最能讓我發揮、最有機會讓我成功的能量之境!」之後就是往下一個階段的課程一直上課一直上課一直上課,上完全系列的課就真的能認識自己?還是只是陷入不斷上新的、進階、升級等課程的上課人生?
外求不足,反求諸己
認識自己很重要,要認識自己就應該從自己開始。怎麼認識自己,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之前提到的小建議,廣泛的「閱讀」,以及豐富的「閱歷」。閱讀先從廣找到興趣、能夠取得收獲、進展的領域再深入;閱歷則是要多去參與不同性質的活動、接觸不同背景、專長、興趣的人、也要到不同地域的環境去感受多樣化的各地文化與風土民情,這些豐富多元的閱歷,會讓自己看到自己喜歡不喜歡、擅長不擅長、嚮往不嚮往的人、事、物,這些真切深刻的自我偏好,正是「認識自己」這個功課最基礎、最重要的打底。
你的人生,用的是哪一把量尺?
我不知道你的選擇會是外部量尺,或內在量尺,我是從外部量尺人生在這幾年才慢慢打造出自己專屬的內在量尺,這把量尺的材質和刻度都是一點一滴敲打而成的,現在的我,正過著內在量尺人生,很是定心自在。也祝福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