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25

拿自己的問題向前輩高手請益,怎麼問才好?

mentorship-quotes-with-pix-for-gt-mentorship-quotes
Image Credit:franklincruz.com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常見有學弟妹或業界後進在帶著自己關於課業提升、職涯發展或生活疑難等的問題向學長姊或較資深的前輩請教時,常是一股腦兒就是想要問到「該做什麼?」(What) 或「該怎麼做?」(How) 這種可以明顯感受到、可以直接套用的具體作法建議或見證 (期待聽到前輩講出他自身的例子是可以完全符合提問者自己實際的狀況,然後還要聽到「最後成功了!」的結尾才會露出喜悅滿足的表情…XD),但這樣的作法,從提問者想要改善目前卡住的現況來看,真的是最快速有效的嗎?

不一定!甚至大部份情況若是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麼做最終都是無效居多,為什麼?



    1. 提問不完整,無法深入探討


    提問者多半不會完全且毫無保留地把自身最真實的狀況告知建議者,一來是實際狀況可能事涉敏感資訊,或者,根本就是自己在性格上的膽怯或怠惰,這種事,多半都不是照實對人吐露,而這會造成問題不完整,建議不周全,到後來越談越像只是在一般的常見情況上繞圈子,只有閒聊,無法深入,也缺乏進展。


    2. 人不一樣,類似的問題其實大不同


    「如何找第一份工作」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這個看似類似的問題,從不同的人身上,就完全是不一樣的問題。每個人的背景、興趣、專長、限制等情況都不一樣,一個簡略的問題,只能給出概念型的回覆或相關的簡單分享。再加上,在回覆時,給出的建議或多或少會有說者自己的主觀認定與風格,在不可能符合提問者相同的處境與期待之下,整場討論到最後演變成分享有餘,解難不足的結論,除了感謝再感謝之外,常會變成給予建議的人心裡的 OS 是,「我講了那麼多,這人到底聽進了多少?有多少會真的去行動啊?」,而提問者心裡的 OS 則更是戲劇性,「講來講去,都是你自己的條件才能成功啊!我的情況又不一樣,算了啦!這不是適合我的作法,我要不是沒機會了,就還是得靠自己,這分享不靠譜…),最後,彼此交換一個看來有禮又實則尷尬的表情相互道別。
    那關於向前輩提問自己的狀況,有什麼建議?

    我的建議是採用三階段的對談法,各是 1) 簡述 (20%),2) 分享 (20%),3) 討論 (60%)。前兩者是一來一往的說明與分享,各約 20% 的時間,重點的對話是在第 3 階段的雙方交流討論,以下簡單說說個別的作法要點。

    1. 簡述:描述自己的實際狀況 (20%)


    大略說明自己的實際狀況,特別一提的是,把自己碰到的情形視為是「狀況」,而不是「問題」,多半在華人的世界都把「問題」看成是負面的事物,如何自己也認為是一個「問題」,這時會在心態上與期待上同時都會顯得膽怯與無力。因此,將其視為是「狀況」的這種中性描述很重要,這樣的心態調整也會影響到在描述自身狀況,以及與對方探討這個狀況時的心情。要解決狀況,抱持正面樂觀的態度很重要。

    2. 分享:請對方分享相關經驗 (20%)


    一般都是請對方針對自己上述已提出的「狀況」給予分析評論或改善建議,我建議不要這麼做。一來,是一開始提到的,「狀況」描述仍不完整,要直接給建議多半是都是變成經驗分享,雖然同是經驗分享,但是因為要求的切入點不同,分享的角度與深度會完全不同。尋求對方以自己剛才描述的狀況分享他相關的經驗只是起頭,並不是最終所要的答案。聽到對方說出的相關經驗與心得,主要是為了讓自己能夠進行最關鍵的第 3 步。

    列出幾個關於職涯發展的常用且很適合看出對方特質的提問:

    「在找第一份工作時給自己找了哪些發展機會?當時是怎麼評估這些選擇?」「在工作時,什麼時機會讓您想到要轉職?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又是怎麼評估?」「第一份工作是選擇進到大公司還是從小公司?當時的考量是什麼?再有機會,會如何選擇?為什麼?」
    「台灣市場相較之下太小, 往國外發展看來未來的成長空間才大,您怎麼看這個市場特性與職涯路線的思考?」

    3. 討論:提作法請對方給建議 (60%)


    根據第 2 步聽到對方相關經驗的分享後,從中想想自己打算如何改進,想到幾個作法之後,當場提出來並請對方立即從他自身實際的經歷與觀點,給予他的建議與批評。整場談話,一直到這個部份其實才是進入真正的關鍵時刻 (Crucial Moment),第 1 步是先說說自己碰上的狀況大概如何,自己的感受或困難是什麼,這個部份應該只占整場談話的 20% 的時間。接著,第 2 步是讓對方分享自己關於剛提到的狀況,他有什麼相關的經驗,這個部份是用來瞭解對方有多少相關經驗可茲參考,起碼可以用來決定後續的討論要聊多深。

    因為提問者自行「提作法」,所以分享者可以知道剛剛分享的內容有多少對提問者有幫助,這種即時回應對分享者來說很重要,因為沒有人想要講了一大堆自己的經歷與心得之後,覺得對方根本沒聽到重點,甚至覺得剛剛分享的內容沒意義、沒價值。因此,「提作法」剛好可以達到即時回應的效果,增進彼此當下討論的正面互動氣氛。而「提作法」後請對方「給建議」,更是能讓雙方更深入探討讓事情更好的關鍵動作。此時,雙方的共識應該是以「探討」為主,而還不應該是以「必然要依討論全數執行」為前提。保持開放討論的態度,才能讓討論擁有足夠的柔軟度,雙方的心態與思緒才能輕鬆又認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