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7

為什麼要「閱讀」?


Image Credit: blogs.edweek.org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很多人鼓吹「閱讀」,但提出的原因往往略顯空泛或偏向個人經驗,不容易讓更多人,特別是本來不太閱讀的人能夠找到自己的閱讀動機 (開始) 與動力 (持續),我想就自己的體悟與心得,試著分享淺的看法,歡迎好友們指教與交流。

對於還不知道閱讀的用處與樂趣的人,直接說閱讀的好處是不會有效果,因為這中間找不到閱讀與他們自身的關聯,沒有這一個切身感受,就很難激發這群人的動機,沒有動機就更不用談繼續為之的動力了。因此,這個親身感受就要從與他們習習相關的「生活」裡來找。


邏輯是這樣的,「想法 -> 行動 -> 結果 -> 興趣」。

其中「想法」這個動作想的其實是下兩個階段「行動 + 結果」的簡述,也就是「如果…這麼做,就可以得到…這個」,因此,有了足夠的想法,就可以開啟「行動」。而得到「結果」,則是能夠發展與建立下一個階段「興趣」的關鍵,會有興趣是因為從這個「結果」中得到的好處讓人想要繼續擁有、甚至會想要擁有更好、更特別的結果,所以產生出「興趣」。「興趣」指的是「一個領域會讓人保有持續參與的期待與願意主動投入的動力」。

從上述的四個階段看「閱讀」,閱讀是哪個階段?

我認為閱讀是「行動」,因此,要找到閱讀的動機與動力,要從「想法」、「結果」著手,特別是「結果」。或說是以「結果導向」來思考。

「閱讀」這個行動會產生出的「結果」是什麼?

「閱讀」是帶動「思考」的重要前置動作,而「思考」是產生「綜合結論」與「自我觀點」的唯一途徑,能夠釐清複雜的事物而得出「綜合結論」,以及在混沌的狀況與訊息當中提出「自我觀點」,則是能夠讓自己「提升生活」的重要手段。

所以,從結果講起,『我為什麼要「閱讀」?』

簡單講,就是為了「提升生活」。

這個「提升生活」所用的方法是透過彙整分析來看出其他不閱讀的人看不到、看不明的綜合結論,再加上不斷精煉自己的觀點,能見人所未見的機會與風險,而要能這麼做,「閱讀」是很重要的基礎養份。

而我在這裡指的「閱讀」是廣泛的閱讀定義,閱讀的標的包括書籍、文章、人物、社會現象、國際情事都可納入其中,端看自己想要的「結果」是什麼,而由這個「結果」形塑出來的「想法」,則會決定一個人要不要閱讀,會想如何閱讀,在閱讀後,對自己、對旁人,對社會,想做出什麼「提升生活」的事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