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為什麼英文學不好?從 What, How 到 Why 的教學範例重新看英文教學

Image Credit: news.thaivisa.com

每隔一陣子都會聽到相同的問題,談的都是某個人說自己英文很破,然後就開始播放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原因,「不喜歡以前的英文老師」、「台灣沒有講英文的環境」、「英文好也沒用,工作上又用不上...」

不管是生活上或工作時,英文對我們來說都不是一種「知識」,而更接近是一種「人際能力」,但很可惜的是,在台灣的英文課堂上,老師多半是把英文當成像是其他科目一樣的「知識」在教。

這也呼應我前一篇發文談到普通的老師教你「What」,而所謂的「What」就是指單純以「知識」的理解、記憶、重複作為教學的重心。只看重「知識」的教學模式背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的最好的學生也不過是能在同一個教學系統的考試型式中可以考高分,若是換人出題、改變計分方式,得分可能是差距很大,這樣的學習成效又該怎麼認定?

因此,再回頭看這個英文學不好的問題,其實是沒有把英文當成「人際能力」來教,而大多數人學習英文都不是為了文學研究,根本應該以「實用」為導向,只可惜不論是學校內或補習班的英文課,還是以「知識」的傳授與「考試」的驗收為主,老師與學生的焦點都不在「實用」、不是以「人際能力」的養成為主。

那可有何建議?

之前說過「優秀的老師教你 How」,如果英文老師可以拿自身學習英文的方式,讓學生知道老師在和學生一樣的年紀時遭遇什麼英文學習的挫折,之後克服的過程與方法是什麼,學生聽了一定會覺得原來老師跟我的狀況差不多,而老師現在可以有這樣的英文程度真是哇哇哇!這時候,學生的心裡一方面會激起有為者亦若是的上進心,另一方面會更加強他們心中那股「成功者,找方法。」「有方法,能成功。」的信念,而且會更想知道老師怎麼走過來的故事和祕技。到了這裡,教英文變成次要,而更像是教人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正應該如此!

這種的 How 時刻 (the moment of How) 很抽象,我說說我自己的例子。

國中時遇到的英文啟蒙老師是一位剛退伍的年輕男老師,上課很嚴厲,但是,他講課的方式是把他對當天課程的理解,用他自己的角色講一遍。所以,他上課其實很像是我們在台下的學生跟著他的學習歷程邊聽他講邊跟著學 (當然,他有降低他的程度稍微跟我們接近一點)。

就拿我還有印象的一節課舉例,課文講的是有關動物,內容其實挺無趣的,很快就看完了,但是我們英文老師當天用的方法是帶我們去逛動物園,對,他自己編的。他在黑板上畫一個其實有點醜的動物園地圖 (別這樣,人家不是教美術的…),然後從進大門開始,遇見什麼動物,他就一邊大概畫一下那個動物,接著在旁邊寫出那個動物的英文,再附上雄性、雌性、單數、複數、計數單位是什麼等等,還一邊講一些如果跟家人去,有這個小故事,如果跟朋友去,有另一個小笑話之類。就這樣,幾乎每堂英文課都是下課鐘聲老師還在上不停,台下起碼包含我和幾位同學都聽得津津有味,筆記也是抄得滿滿滿,然後平常幾位同學就會比看誰帶的動物園觀光團比較有趣的遊戲,真的!

如果說我因為這位英文老師教了很多課外的英文單字與課程讓我的英文打下重要的底子,還不如講得更精確點,是這位英文老師當時的教學方式,讓我看到他怎麼學英文、怎麼用英文、怎麼教英文,而且是這麼多的 How 讓我對英文有很大的興趣,也正是因此在日後有能力靠自學有不錯的商業英文能力。曾經多次在國內外接受國外媒體採訪,也先後在幾個國際會議中發表英文商務演說,成績差強人意,還行。

以上是 How 的層次,如果要再往上一層到 Why。

試聽,如果有英文老師能分享自己當年學習英文,甚至是立志要學好英文的故事,那就是到了 Why 的層次了。每個人的理由都不一樣,但肯定都有動人之處。學生在年輕懵懂的時候,這些老師自身的真人真事分享,會讓學生想到自己為了什麼原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例如:如果老師當時是想成為新聞記者,能把台灣的好報導以英文報導給全世界知道。這樣的起心動念,會讓學生跳脫學習英文只是背單字然後考試的刻板印象,而是會退後一萬步想,如果我把英文很強,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這樣的 Why 時刻 (the moment of Why),對學生而言絕對比硬塞更多的英文單字、片語、文法加考試來的直達內心,況且,國中以上程度的學生其實都有一定的自學力了,啟發他們能夠自學的信心和方法,對學生來說才會是終生受用的一門課。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