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6

「學生」與「考生」:心態對了,才能全力發功啊!


Image Credit: maine.edu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昨天的座談我特別講了這個概念,大家一定以為所謂的「考生」就是指那些正面臨重大考試的學生當下的身份,考完試、入學後,就是「學生」了。

其實,這與教育環境和學生心態有關,我認為,在台灣大部份的學生,其實「考生」對他們來說不是一種面臨考試時的暫時身份,反而一直都是在學生時間的「真實心態」。

「考生」是指專注在某場特定的考試,得想辦法找到考試範圍、出題方向、答案重點,並且以得到高分為主要目的的應考者。

試想,目前的「學生」,不正是以同樣的心態在面對每一堂課?知道教科書與參考書是哪幾本,老師要教哪幾章 (學期時間有限,多半也只能跳著教),有哪些小考大考,題目怎麼出、有沒考古題 (學長姊幫幫忙)、打分數的偏好等等,然後設法拿到想要的分數。

前後段一比,其實,一般學生的心態與行為,其實正與「考生」幾乎完全相同無誤!

那,「學生」又該是什麼樣貌?

「學生」是一個知道自己需要在特定領域廣泛學習的人,所以在學習的一開始,應該是快速地先從「入門 (Introduction)」著手,水平掃一遍對這個領域所涵蓋的範圍有一個較廣的瞭解,這時,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對這個領該的興趣與想要學習的重點,然後,再比對老師指定的授課範圍,一定會發現有重疊與完全不同的部份,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因為這樣才知道在老師教授的部份自己要花多少時間,而在自己所劃定的部份若不在老師的授課範圍中,則要靠自己另外找時間去學習、補足,這樣才能把「自己的」學習目標達成。

一個老師再厲害,也不可能規劃出符合每位學生所需的課程,又加上每個學生的人生路應該是自己去探去闖出來的,怎麼能僅接收老師教的單一版本就以為這樣就算可以把這個學問學起來了呢?

可是,除出授課老師教的以外,難到其他部份都得靠自己硬啃生吞?

以前可能是這樣,拜網路之際,現在有更棒更有效的方法,在此推薦二個。



1. 從線上免費教學平台報名同質性的他校課程來學習


Coursera上面有非常多的主流與非主流課程,而且不斷在增加中。
Northwestern 開行銷、策略,Stanford 開創業、George Tech 開科技、工程,還有很多很多的全球頂尖課程,從頂級老師的親自授課影片、教材、講義,加上來自全球共同修課的虛擬同班同學一起無國界討論,這樣的資源完全免費。



2. 尋找具有相關領域專長的 EMBA 學長姊就近請益


特別是主流的領域,幾乎都可以在 EMBA 裡直接或間接找到能夠給予指點或諮詢的學長姊,這時候,要向高手強人學習,禮貌要到位,嘴巴要甜點,一定也可以加強很多特別是與實務有關的寶貴知識。

總之,「考生」是對別人負責的人,所以清楚考試範圍與評分方式,就會設法讀到拿到好分數,而真正學到什麼,能實際運用的程度有多少,就不見得會被放在心上了。

反觀,「學生」是對自己負責的人,所以會窮盡一切的方法就為了讓自己紮實學好一樣東西。而且,這個學習會隨著自己對未來有更多的想法與企圖,不斷調整也不斷增強,然後所學的東西就會不停地被重組、重學、重建成自己深厚的實力,這,也才是一個「學生」真正該具備的態度與成效,不是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