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

「知識課」與「思考課」:你喜歡上哪一種課?


Image Credit: sahca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本週三 (12/17) 我受邀到一家新創公司為他們安排的企業內訓進行與職場進階有關的分享,課程分享之後再發,先談一個有趣的發現。

因為是企業內訓,都是有相當工作資歷的同仁,在開車進去的路上我自問,「我喜歡上課嗎?」

答案很簡單,「當然喜歡!但也不是什麼課都喜歡上,喜歡上的課最基本的要求應該是:有趣、有料、有收獲!這…應該不過份吧!」

很多觀念說來簡單、做到可比登天難,其中最難的之一,就是「換位思考」。

而我總愛挑戰自己這些「人類智力極限」,並將這樣自我挑戰的過程與結果,藉著寫寫短文或現身說法,給有緣的好友一絲絲動腦、思考的機會。



知識課 vs 思考課


以上在課前的「換位思考」,讓我想到這次的分享,將重新定調這次的課程屬性,我也在開場輕鬆地暖身後不久,就清楚宣告這堂課,不會是一般以提供很多有用、實用、精采內容的「知識課」,而是一堂架構簡潔、論點清析、高度互動的「思考課」。

列出幾個當天討論最熱烈的提問供好友參考,也可一併想想自己對這些課題與字詞的理解與認識有多少?



  1. 什麼是「資訊」?
  2. 什麼是「知識」?
  3. 還有一個叫「見解、洞見」(Insight) 的東東又是什麼?這三種的差異與用途分別是什麼?有辦法把這三者清楚辨識?又應該如何有效善用?
  4. 什麼是「管理」?
  5. 進行「工作」時是該用「處理」?或該「管理」?兩者有何不同?
  6. 「領導」、「信任」、「溝通」這些高來高去的東西,能不能講一個是人都聽得懂的說法來感受一下?又在實務上怎麼讓學員可以「讓專業入世」,「讓能力上身」?
  7. 什麼是「策略」?有效且能勝出的「策略」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8. 什麼是「專業」?如何清楚定義「專業」?如何精準養成「專業」?


在內訓中增加互動的作法


課程進行時,我採取「免負責回應」的作法,在提問請學員舉手回應的時候,學員可以完全不依自己真實的狀況或想法回應,簡單說就是在回答提問時可以「亂舉」。這麼做,主要是考量這是企業內訓,老闆主管和所有同仁就在前後左右,大家在舉手表態的時候,多半會有心裡負擔,很難能據實回答,既然如此,反正得到的回答都不會是最完整、最正確的,那乾脆直接打破一般認定是據實回答的作法,而是「直接公開鼓勵大家亂舉」,還加上一句,「反正,我一講之後,你們今天的舉手情況我就都會視為是來亂的,完全不會因為誰舉手、誰沒舉手、多人舉、少人舉而影響我在課程進行時對你們實際狀況的評判。」補上這一句,還真的讓全場都笑了出來,我想,在場學員的心情想必也立刻放鬆很多吧!


免負責,才是更負責


之後,我陸續在提問要求學員舉手回應時,很認真又有趣地一再強調這個「亂舉」的訴求,在場的學員從開始覺得這有好笑,到後來的舉手情況越來越積極,而換成是提問需要學員回答的時候,同樣強調是比照「免負責回答」精神,回答的好壞,都只是為了討論時必須的互動效果,而非誰答的好、誰答的差,更沒有對錯的評斷,只有對願意回答者的主動表示獎勵與感謝,這樣特別針對小型新創公司的企業內訓設計與設想的上課方式,花了我好一段的心思,而這堂課後續的全場互動也比我原先預期的熱烈許多。

從成效而論,這個「免負責互動」的作法,其實才是更負責的作法,您認為呢?

---

延伸閱讀:

「溝通」,就像「共同作畫」
「對象」與「時效」:掌握有效溝通與簡報的時間密碼
「高效溝通」與「第一印象」:個人形象是人際互動的隱形決定因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