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

大哉問:「什麼是策略?」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什麼是「策略」?

平常應該很常聽得到在對話當中有人在談論策略或討論策略,但,仔細想想,有幾個人真得懂得策略是什麼,而正在交談著關於制定策略或執行策略的人,彼此間又對策略有相同的理解與認知嗎?如果沒有一定的共識,成天圍繞著策略這個想法,又或常常引用策略這個說法,到底真能創造出什麼高明又有用的策略?

在這裡,我試著以自己的理解和實務作法,分享我對策略的觀點與應用。

一開始,我先分幾個層次來說說看。

談策略是什麼之前,先設定討論的邊界 (Boundary),說說策略不是什麼

1. 策略不是「創意發想」


常遇到的策略形成是靠「腦力激盪、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之類的創意發想方式,其實,真正有效且具長久價值的策略計畫,必須靠一套紮實的程序才能發展的出來 (詳后)。


2. 策略不是「經驗至上」


制定策略或拍板定調策略時,不可單依「經驗法則」,因為每次遭遇的狀況與變數都不同,可以參考相關的經驗,但不能是主要的影響決策因素,所以,那些靠著官大學位大訂出來的策略,多半都徒具權勢上的口號或形式,真正執行的時候全派不上用場,而這些虛有其名的策略制定會議,也都是惺惺做態的無意義之舉。


3. 策略不是「概念喊話」


要分辨一個策略的好壞,除了「策略方向」要清楚、有創見,從務實面來看更要緊的其實是「策略作法」,方向提供指引,作法導出成效。因此,策略絕不能只是做半套的「概念喊話」而已,例如:Cost Down/Leadership 本身絕對不能稱為是「策略」,最多只是策略方向罷了,其背後必須有完整的策略作法提供實際的行動指南才能在執行時有所依據。若單單只是策略方向的簡述,其他的任由執行單位自行發揮,這樣的策略在後續的執行上,在過程與成效勢必與原本的預期有很大的落差。


先排除以上常見對策略的誤解之後,就來談,「什麼是策略」。


1. 定義:


策略是「總合描述如何達成一個目標的行動指南 (An abstract as the action guide on how to reach a particular goal.)
更簡單講,策略即是「行動指南」,說明從 A 點到 B 點抽象的行動依據,也就是指述從起始點 (A: 處境或狀況) 到目的點 (B: 狀態或成果) 的行動路線圖解。


2. 前提:


訂定策略之前,必須完成 2 個關鍵步驟:


1) 獨立思考:


在時限內,收集與達成目標所需的全局 (All around) 資料,能綜整出專業的獨到論點 (Comment),而這個論點的提出者所提的論點必須能契合其所代表的組織或個人的專業立場,後者是關鍵,因為必須是建基在「專業立場」的「專業論點」。


2) 邏輯思考:


再來,以獨立思考產出的獨到論點為基礎,逐一從資料中找出該主題中的各種主要的脈絡與影響邏輯,從中將因果、順序、關聯、直接/間接/強/弱/正向/反向關係等一一分析,然後要能產出同樣基於專業立場的專業定見 (Insight),真正的定見,必定有所本,且以一定的推論為基礎,而不能只是空泛的創見 (Idea) 或與未經紮實推論的主觀論點 (Personal Comment)。


3) 策略思考:


最後,則是最重要、也是收成的步驟。從邏輯思考找出該主題中幾個主要的重點邏輯 (Key Logic),在這個主題叢林地圖 (Jungle Map) 裡所展開來的探路結果與路況預測,就正是「發展策略」的重要起點,因為,可以從這裡逐漸看出各式各樣的路況指標 (Road Indicator),例如:屢試不爽、此路不通、前有惡犬等各個經過上一個獨立思考 (資料) 與邏輯思考 (程序) 的步驟所推論而得的路標指示,之後,從找到起始點 (A) 開始,一步一步找到邁向目的點 (B) 的最適路線圖,其中各路段要有直行、繞道、暫緩、停頓、借物等的各種行動指示與行事提醒,而最後形成的策略地圖 (Strategy Map) 將會足以完成兩個重要的效果,第一,是讓高層決策者得到足夠的必要資訊,且在具有清楚邏輯支持的前提下,能夠核決該策略規劃;第二,是讓後續的執行團隊能透過這個策略規劃的說明,清楚接續將此策略規劃展開成行動計畫時,能夠依此展出具體有用的行動工作與相關安排。

策略,原本就是一個概念式的形容,既是概念,各人的理解與領悟也不一,因此,建立自己的策略力,最好的作法就是不斷地做中學、學中做,更好的方式是整理自己的心得,分享給有興趣的同好,大家交流砌磋,持續精進,如此而已。

延伸閱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