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

你「面試」很強嗎?先看看沒人告訴你的「潛規則」再回答

Image Credit: cnn
聽到「面試」兩個字,你的心中有沒有明顯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壓力襲來?


如果有,恭喜你,你一點都不孤單,起碼我認識的大多數人 (包括我自己) 都和你一樣;如果沒有,那你要不是沒面試過,就肯定是大神,趕快現身 (留言回覆一下咩!),讓大家膜拜一下。

進一步想,面試之所以會讓人不安、緊張、甚至產生深度的恐懼、避之為恐不及,絕對和社會風氣過度重視「考試」脫不了關係。但,面試 (Interview) 不是考試 (Exam/Test),用面對考試的心態和準備去面試,結果就真會如同去參加考試一樣,難以預測與管理。


先搞清楚:「面試是在找機會,考試是在測程度」


以準備考試的方式準備面試,多半就會從「考古題」、「標準題型」、「應答技巧」等方式下功夫 (「考試控」是嗎?),這樣的準備會讓面試的過程,像極了機械式的你問我答,不僅回答的內容缺乏辨識度 (「你」是誰?),更少了面試過程中最最最重要的元素,「為什麼要錄用你?

再者,這樣「應考式」的面試回答,明擺著就是把自己過去的經歷與成績攤出來讓人「評分」,就要靠這樣得到「偶佛 (Offer)」慈悲,這種從頭到尾被動挨打的姿態,肯定對影響結果起不了作用,因為這種作法,「評分表是別人定的,分數是別人評的」,而你,是來「被烤」的。

但面試非得是這付場景嗎?

當然不是。先來看看「面試到底是在做什麼?

面試其是一個「徵才公司與謀職者雙方在『尋找機會 (Hunting for Opportunity)』的相遇」(請自行在腦中產生畫面畫面)!始於徵才公司出現了一個職缺,需要尋找一個找到合適人才的機會;另一方面,來自準備就業或待業中的人才,需要尋找一個足以付出工作能力或實現專業技能的工作機會。因此,面試對雙方來說,都是一樣要「尋找機會」。

想要面試成功,一定要先了解徵才公司在該職缺徵才背後的需求 (是打算要解決問題創造機會,又或兩者都有?),然後重點是要設法在面試的過程中,找到好機會展現你的「職務提案」 (Job Proposal),這個提案的結構大致上是這樣的,「根據我對目前職缺的初步了解…,如果有機會加入貴公司/團隊,在此職務上,我會怎麼怎麼做…,請問主管對於我剛提出的工作構想與安排,不知就這個職缺以及您的角度來看,合不合適?或有什麼建議有機會做得更好?」這種提案策略可以主動創造有效又有利的面試對話架構,更可從一般被動接受問題,也只以回答問題為主的面試模式,有效將「面試 (當面測試) 翻轉成面談 (當面對談)」。

再進一步說,上述所提的這個過程,其目的就是創造與面試主管一同藉對談來建構與設計這個「共同面試評分表」的面談效果,更好的就是能在對談中一起打分數,並能夠一起確認最終評分 (面試主管所認定的分數)。這會有助於在打完分數 (面試結束) 後、由面試主管做出最後錄取的決定之前,藉由在面談中一路俟機建立與鋪疊的個人特點或優勢,在爭取錄取的機會上有較多元與較有效的「切入點與施力點」。

如此一來,就會比一般把面試當考試的應徵者,樹立更好的比較優勢,也相對有機會「把面試轉為面談」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