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6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分享?」談不分享這個現象背後的人性思維


Image Credit: siliconbeat

作者:Albert Weng

要談一般人較少主動分享,有些甚至是(死都)不願分享的這個普遍現象的話,我認為要從分享這件事的幾個特性來看這個提問背後的思維。

1. 手中有料
總是要真的有東西可以拿出來讓人覺得有點價值的,光這一點,就難倒一整票的複製人(無法開拓新局只會、只愛聽命辦事的人)了。這些複製人除了重製別人的東西以外實際上也拿不出什麼特別有價值的有料好物,所以往往也成了分享的絕緣體。

2. 言之有物
分享最常用的方法是口述或書寫,兩者都需要一定的表達力與邏輯力,而以台灣為例,表達力與邏輯力是多數學校沒教的,就算最強調邏輯力的理工科系,也常常是硬背出事件或反應的先後順序,而不是強調在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更別提要能依場合、對象、目的進行判斷、並且擬出有效溝通策略的表達力了。想要言之有物,特別是公開分享時完全不知道有哪些人、多少人會看到自己的分享內容,這種公開發言、發文分享,對多數沒嘗試過、不知道分享出去會發生什麼後果的人,勢必還是會對後果的不確定性有一定的心理障礙。

3. 價值稀釋
如果克服了上述兩者,再來會擔心的多半就是一個「私心」的問題。就是自己好不容易花錢花時間學起來,或者才發現的東西,如果分享出去了,加減一定會稀釋這個東西原本的價值,至少,又多了幾個人知道、會做,那以後其他人就不一定會來找我,不論想要的是虛榮心,或者是可以獲取實質的金錢,反正,「分享會對我原本擁有價值造成減損是必然的」,既然是這樣,「我為什麼要分享?」

4. 曝露缺點
就算過了價值稀釋這關,還是有一個隱憂,那就是,原本是出於好意要分享自己覺得不錯、對其他人會有用的東西,就是,不論就分享物的本身,或是分享的方式(口述、書寫、展示…),甚至是時機、地點,如果一個沒注意,有時的確是自己能力不足以掌握當時發生的狀況,而意外讓自己原本不在分享範圍的缺點反而因此被其他人看到,這是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倒霉事,料誰都不想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擔心因為分享而外意自爆的心理壓力,也是阻礙一般人想要分享的隱藏性原因之一。

5. 製造敵人
任何人,不論在任何時間、場合,都不會想壯大自己的敵人(前提是每個人對敵人的定義都不一樣,這裡指一般狀況)。而「分享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是加倍壯大自己敵人的行為。」因為一來把自己覺得有價值的東西讓敵人知道、學去了,二來則是讓敵人知道你的思路與手法,甚至是對分享的這件事其中幾個關鍵要點的認知與認定(這屬心法的層級),這麼做的風險是讓敵人先知彼,而能在競爭上就所分享的這件事取得上風的優勢。因此,不想壯大敵人更是一般人不願分享的主因。

6. 挖坑自埋
我想到的最後一個,也是有分享經驗的人在分享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多數都會遇到窘況,然後一般來說就是不會想再分享,這個窘況就是,有人跳出來說,「疑!你上次講的、寫的內容不是這樣耶!不信你看…」,然後就把你之前分享的文章、簡報、連結、截圖往你臉(書)上一摔,來一群人一付「來吧!看看之前的你怎麼打臉現在的你!」這種先挖坑後自埋的鳥事,只要發生過,很多人會就此打退堂鼓。

好了,先寫到這裡(什麼?還有?),我寫這些是想從不分享的那一端跟大家一起想想分享的好處說出來明明很多,為什麼學校裡、職場中、社會上的多數人,仍舊是傾向不分享呢?

下一個可以接著思考的議題是,「那又為什麼有那麼一群人樂衷於分享?」這之中的差異是什麼?又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差異?是跟每個人的出生與成長背景較有關聯(向後看)?還是跟一個人選擇怎麼看待未來想要的人生較有關聯(向前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