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Credit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有沒有發現好像花時間與金錢去學了很多原本以為的專業能力或特異功能,效力總是在課程結束後也跟著還給老師了?解決方法是再接著去上更進階的課程?別了吧!先想想一個核心的問題:「怎麼學才學得好?」
不管要學得是什麼,像目前熱門的業務力、簡報力、寫作力、思考力、談判力、筆記力、邏輯力、企劃力、產品力、理財力、管理力、創意力、人際力等等一堆大力小力的現代必備技能,有沒停下來想過,不論要學那一「力」,其實,如果缺了其中那個關鍵的「心」,就算型式上完成了「新能力」的學習過程,但之中少了那個「心」,不管是哪個「力」,最終其實都沒辦法真的「給力」的!
可這「心」指的是什麼?
「心」是一種「態度」。
而「態度」是指當一個人在面對一件特定事物時,他的思想與情緒是怎麼看待那件事物,不只如此,更應該加上在同一個時間,這個人是怎麼看待當下的自己,是認定、是喜悅、是自在、是渴望投入,或其他自我認知的反應。
很多關於「態度」的解釋都偏向前者,強調態度一個人的內在對特定事物的看法與感受,但是,在我自己的體會中,除了對特定事物的反應,更重要的,應該是要關注這個人在面臨那個特定事物時,「怎麼看自己」,其實才更為重要。
也可以說,「用心」是為了自己,不是做樣子給別人看。自欺欺人的結果,往往做不了什麼事。
用心 = Extra
因此,「用心」反應到實際的行為,可以從願意投入「多一點」著手。用英文來說的話,就是用「Extra」這一字來貫穿。
所以,對應之下,起頭要專注的「多一點 = Put Extra Effort」,在同樣的事情已累積一定的超額經驗與能力後,緊接著就是要向「多加值 = Put Extra Value 」薖進。這兩個前後相連的心法,更是在實際執行時,能持續「用心」在該事物上,不致迷失與放棄的重要的引導。
你有「用心」嗎?當下立判
不久前在心中產生這個「用心 = 多一點 = Extra」的體悟時,就在當下,眼前快速閃過以前一些工作與學習上點點滴滴的歷程,「喔!原來當初那件事算是有用心!」「什麼!那幾次以為很拼的事根本沒達到有用心的標準!」就在那一下子,真算是整個醒了。
這是一種「Eureka!原來如此啊!」的頓悟。
在 Lifeacke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is just that little extra.
- Anonymous."
「用心」,或說是「多一點」,是造就「平凡」與「不凡」的唯一條件
這句原文雖是出處不詳,但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同意這句話。試著看看每個人的身邊,這樣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
在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一開始入學時的資質程度都差不多,在開學一段時間之後情況就會漸漸產生差異,開始有的上、有的下,而且這樣的發展落差和原本入學時的學業程度不見得有正相關,所以,從這裡衍生出來的思考是,為什麼資質條件、授課老師、上課環境與時數都差不多的班級,班上的學生在入學後的學業表現會隨著課程的進行,漸漸產生多樣化的發展差異?同樣的比較,若把場景換到以同一個公司、同一個部門來看,結果同樣都是差很大。
有人說,這是因為人是動物,不是機器,當然不可能有完全一樣的思維和進度,特別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從生物學的觀點來說,本來就是充滿多元樣貌的單一組合。
沒錯,但在這裡並不是要討論不同的人在相同的學習條件下學習成果是不是會相近,而只是要單就能力近似的學習條件進一步區分,後來的學習成效之所以會產生巨大的差異,其原因為何?
而我更想要分享的是,從幾個簡單實用的建議,讓有心的人,都能輕鬆「用心」,順利品嚐「用心」後的美好果實,而更重要的是,從心法、方法到做法,輕鬆練就「隨心所使」、想「用心」就能有效「用心」的境界。
怎麼樣才算是「用心」之作?
我舉個例子:怎麼用心開會。
1. 在會前:提前預想
先瞭解開會的目的、議題以及與會人員,「預想會議可能會怎麼進行?會提及的重點與可能產生的主要問題?以及從自己的角色可以準備的資訊與意見」。然後,提前到達。
2. 在會中:積極參與
在別人發言時專心聽並記錄重要的發言與討論的內容、一邊建構對議題本身與討論意見的整體理解(可在筆記以圖形列出重點事物與其順序、關聯、狀況等),同時把握機會主動提問以獲取必要得資訊,再者要能清楚回應與自身職責相關的問題與討論。
3. 在會後:主動回饋
對於在會中學到的重要資訊與新知識,主動在會後向發言的主管與同事,因其會中專業的說明與無私的分享表達感謝之意。更好的是,找機會在幫得上忙,回頭幫他們一下。禮尚往來,皆大歡喜,這樣的互助正循環,能讓工作現場的氣氛與互動加分許多。
這個例子看起來很一般,但真正會去做的人是少之又少,而不會去做的原因很多,但我個人的觀察結論是,一般(平凡)人不會想做不凡(不過就是「Extra 多一點」而已)的事,所以這中間消失的 Put Extra Effort,就真是關鍵了。
簡單的事持續做,才是硬道理
怎麼「用心」不難理解,但怎麼「啟動用心」、「持續用心」?直到成為能力、習慣,甚至變成一個人的優勢,因為是「用心」高手,所以在投入的每一樣事物時都能事半功倍,可真要想定、認定、決定後,持續研習、學習、練習才能變身成功的啊!
口說無憑,日前看到網路轉載的這篇文章「請拋下你的『速成』心態 - 在美國,我見識到了沒有速成心態的孩子,是怎麼努力的」,內容很生動有趣,可讀性很高,而更重要的是,作者以親身的經驗,分享了她自己怎麼被慣性與惰性拉回舒適圈而遭遇很大的挫折,又怎麼自省自覺重新振作而能成功達陣的心路歷程。對了,她是台大的高材生(XD)、目前就讀於美國西岸頂尖的財務管理研究所。
她還寫了另一篇「學弟妹們,你們2014年的新希望是"長大"- 意思是, 不要再習慣性的替自己找保姆了」,一樣好讀,同時深富啟發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