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3

創業者,沒有挑工作的福利,我是指會成功的那種


Image Credit: icestentatious06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以為創業後就可以「當老闆」,然後開始分配工作,只做自己有興趣、或就是當個「老闆」管人就好?

實情絕非如此,特別是在最大宗的微型或小型創業更是,原因很簡單,因為是創業,本來就是創造一個原本不存在的事業,不論是構想、計畫、組織、通路、或客戶等,也許有幾個部份是全新的,或甚至這幾個關鍵版塊完全都是新的。因此,初期根本不可能完全想清楚所有的工作內容與職務安排,一定會有很多工作是當初沒想到或就算有想到,但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做的,怎辦?這時候,如果創業者自己無法快速接手,不論是暫時或得接一段時間,會依這種工作的重要性對營運產生對等的衝擊,幾次下來,營運就會開始出現問題、危機。


其實,真正全心投入的創業者都會「自動淡化自己對工作偏好的挑食思維與習性」

反之,他們總是想著「什麼事是必須做的?」「有沒較好的資源 (人或錢) 去完成?」

若無,就會直接捲起袖子動手做先。


若遇上較複雜的工作時,就會帶頭找幾個同仁訂好大致方向與工作框架後,就先發動引擎開始前進,在進度中一邊學習與修正。

之中的關鍵思維

若重要的工作創業者自己完全不會,聘人來做恐會引發未來完全受制於人的潛在管理難題。
若重要的工作創業者自己不甚熟悉,聘人來做則會遇上未來難以深化細化與優化的成長瓶頸。

從這觀點來看,如何識別一個優秀的創業者?

只消問一個挑戰性很高、無法以單一回應解答的企業實務問題,看看得到的回答是「Well, it depends」、「這問題無法在這裡簡單的回答!」又或者,可明顯地看出,他的眼神由平視切換到凝視的作戰模式,接著的是坐挺身子,或連袖子也象徵性拉了一下,然後開始以簡單的一問(逐一確認「策略假設」)一答(依假設成立的條件提出對應的建議),對話的最後以建議提案的「目的、假設、策略、資源、時程,風險」,帶著專業上的本事與態度上的自信,作出總結,之後,對於此建議提案在實際案例企業中的可行性與成功率,展現出十足的關切與渴望得到回應與討論。

A conversation is not just a conversation, the successful businessperson sees and seeks every opportunity to make all possible and positive progress from the time and effort they spent on, even from "just" a conversation. For whom who pay clear attention, very likely you'll observe and spot on this phenomena while taking every breath.

---
Reference:



"...平庸的創業者通過聘僱人來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出色的創業者則會做任何他們認為是對公司有利的事情,即使他們不喜歡做。..."

Dirty Work 也得吞下去創業家什麼事都願意幹才會成功



Original Post by Sam Altman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