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30

「太極詠春」上哪學?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sports.163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我自己的「太極拳」學習之旅可說是非常偶然、也非常有意思,但我的心路歷程應該沒啥人感興趣,反倒是有人可能想知道是「跟誰學」、「在哪學」!

那就讓我出賣老師一次好了。

我的老師是 曾祥柏 老師,曾老師是宜蘭太極拳運動中心的館主,本身習武、教武多年,開館教比賽選手,也教一般民眾,更擅長帶新手入門 (我覺得這點最難也最珍貴)!

以下課程資訊,歡迎來體驗 (聽說體驗「免費」)!

課程:詠春拳與太極拳 混合教學
班別:台北班
時間:每週六早上 9 點到 12 點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黎忠區民活動中心」2 樓 (近捷運「麟光站」)
方式:實際對練為主 (輔以套路動作原理的講解,然後繼續對練,實用導向)
特色:

1. 實用:實際對練
每個人學拳的目的不同,也不應該相同,但「學之後要能用得上」應該是共同的目的之一。
曾老師的教學理念就是要學員都能「用得出來」,因此,課程的大部份時間都是實際對練(而不是像一般拳術的課程,一開始都是聽講或各自反覆練習招式套路),曾老師並會不時出現變身成你的對手,直接對練,並且在練中教 (Teaching by Excersizing)。

2. 活用:換人對練
學習「技藝類」的項目,最擔心出了教室、狀況不同,就傻了、就無法應變。對此,曾老師在上課時會不定期要求換人對練,也鼓勵主動找其他的學員師兄姊換人交手,豐富與不同對象實際對練的經驗。

3. 合用:隨時入學
曾老師不以一般採制式進度的課程安排,而是以開放的實際練習為主,所以可說是「人人可來練,隨時可開練」,不會有程度不及、進度跟不上的問題。
程度好的,老師會個別多教一些;想要把動作練熟一點的,老師也會配合進度指導更細一些。

上週班上新加入的學員是一位正在台師大教音樂的外籍老師,他第一次來,也是直接與大家就地對練。換到我時,我還第一次用英文跟人討論「太極拳」與「詠春拳」哩!好在之前有初略看過一些拳術的英文怎麼說!

有興趣或有疑問,應該 (?) 可以留言問曾老師!或洽 林幸儀 師母 (人都超好)!
運氣好住宜蘭者,可以直接去曾老師在五結的武館,就近習武!

2014-06-18

企業升級必修:「管理教育」與「再教育」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pacificworld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台灣的「企業管理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BA)普遍靠的是「控制

這裡指的「控制」,也可以簡單說就是「人治」,而企業內大部份的管理機制其設計與設置的出發點,都是出於要讓大老闆 (還不見得是主管級就可以) 得以其「意志」隨需左右公司的營運,君不見「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趕不上老闆的一句話。」之說!

也因為這樣的「一人之志」總有難盡全功之時,因此,就會有高階挖角,所謂引入「專業經理人」的作法,更白話點,就是「撿現成的」、「即戰力」之類。這種「恭請大神」上位的作法,在台灣成功的例子十分罕見,常不是很快就被鬥倒出局,就是三兩下就被擺到一邊涼快、給冰起來了。

為何如此?

個人拙見,問題不在誰來做這個位子,而是如何容入也融入各利益關係人 (Key Stakeholders) 的位子與貢獻,同時建立必要的「管理系統」,以法治之。


問題不在誰來做這個位子,而是如何容入也融入各利益關係人 (Key Stakeholders) 的位子與貢獻,同時建立必要的「管理系統」,以法治之。而外來的「大神」,十個九個看現行團隊不順眼,時時想方設法要換上自己的人,初期幾乎天天都是在搶地盤、爭預算的來回拉鋸,而不是聚焦在公司真正的核心議題下功夫,這種內鬥只消一陣子,就會產生另一股力量出面制止,或是退位、或是老驥伏櫪的情節,於是上演。


在上位者的主要工作,絕不是以其頂尖才能來指東殺西領軍作戰,相反的,更因為其位高權重,更需要建立一套清楚、完整的作戰大計與督軍機制,號令全軍的同時,在上位者也需要同時受到必要的督導,這要靠的,靠的就是「管理系統」,就是「法治」。

不論選派的接班人是來自內部或外部,以「法治」為核心的管理作為,會持續吸收每位高階經理人在實際工作推動時呈現的管理才智與實務管理上的好壞對錯經驗,再再都會建構與強化整體企業管理的組織資產 (Organizational Asset),真的有高階人事異動,這些留下來的重點經驗 (Key Lessons Learned) 也不至人去樓空,如此,才算得上是真的有一定的「企業管理」啊!

不過,台灣企業的經營者普遍缺乏真正清楚有效的管理知識,當然也就難以理解與認同上述的作法,所以我認為,台灣企業要成功轉型有很多必要的路要走,其中一個甚少被提起與重視的項目,屬「微工程 (Micro Engineering)」一類的,就是「管理教育與再教育」。

沒學過管理的,要立馬學而習之;而已學過仍不足者,則亦應進行「管理再教育」,因為沒學通嘛!

畢業後跨出就業的第一步:掌握未來 5 年的規劃戰法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echristianpr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關鍵數字:畢業後 5 年

在今年三場的「2014 NTUST Interview Hacks 台科大謀職教戰座談」中,學弟妹都問過同樣的問題,「面對找第一份工作,到底應該從哪裡開始?」

我的回答:

  1. 試著以畢業後每 5 年為單位的時間軸來思考,例:5 年後在職場上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職人」?
  2. 諮詢多位有 5 年以上與自己的目標工作具相關工作經驗的人 (例:EMBA學長姊),問問 5 年後的景緻如何?
  3. 從中依自己的情況,以回推的方法 (Backward Prospecting),分別從 5年、4年、3年、2年與1年的時間點,想像一下邁向 5 年後的目標可能的階段發展,再以此作為「參考」,來開始面對第一份工作的方向與選項。

「規劃的目的,不完全是為了達成目標,往往,更是為了幫助規劃者清楚與認定 (認命) 自己的每一個「現在」要做什麼,再以此一步一步向原訂的目標邁進。

也正因有這樣的全面準備與依計行事,更能在途中遇到狀況時,因為「有計畫」在先,相對地必定能夠比「沒計畫」的人在臨場的應變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

這觀念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很理想,但我自己從在學至今,就是實踐者,也是受益者。

從「攝影」觀人生的人生觀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smartechnologynow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因為工作的關係,有機會常常接觸關於「攝影」的方方面面,也因此在這幾年來,漸漸養成以攝影當中常用得上的技術與功能,作為自己看待與對待工作與生活的習慣,甚至成了偏好了。

以下簡單分享幾個常見的攝影技術,以及我自己怎麼將其背後的觀念運用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想法與用法。
  • 像素:解析度 = 能力可掌握的最小單位 (Pixel),衡量專業與通透的程度
  • 視角思考與經驗最大可及的廣度邊界 (Boundary)
  • 拉近:看細節
  • 拉遠:觀全局
  • 變焦:倍數 = 思考的縱深與層次
  • 景深:理解力 (範圍)、見解到位
  • 照片:快照 (Snapshot)、每一個時刻、當下
  • 影片:每一個當下串起的人生片斷 (關鍵仍在「當下」的思維與作為)
  • 鏡頭:專長,換鏡頭 = 建立其他專長
  • 閃光:外力,知道與找得到當下需要的外力也是重要的能力

最後是…

  • 成像:觀察、見解 (同一件事,每個人心中的成像都不同,高下立判)
認真想,人生真就像是攝影機,手中的攝影機,有的是缺功能,有的是功能有但不會用,如此,那段時間裡,人生的精采度與記憶溫暖,很可能也就跟著褪了色、失了溫,可惜了。

2014-06-17

「品牌行銷」要主攻什麼?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socialmediatoday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台灣科技產業的 (唯一) 出路:技術 --> 品牌

在品牌一局:「主攻哪裡定勝負」

試想平日常看到出自台灣品牌廠的各式所謂「品牌行銷」活動,到底是要主攻目標客戶的「哪個點」?又,從整體的活動企劃與成效來看,此類活動應該被歸類在只是「產品行銷」?亦或真算得上是「品牌行銷」?


怎麼分辨「產品行銷」與「品牌行銷」?


以下是我的拙見:

- 產品行銷:眼睛、腦袋
- 品牌行銷:心裡、口袋



  • 眼睛:以一堆圖文影片組成產品規格與功能資訊,先搶佔與轟炸客戶的「眼球、眼睛」。
  • 腦袋:企圖讓前述資訊在客戶的腦中呈現與取得「比競品優」的效果。
  • 心裡:讓目標客戶打從心裡覺得這家公司與 (這個) 產品徹頭徹尾就是為目標客戶而設計、存在著的,因為,「我們懂您,更在乎您,而我們持續努力,就是希望讓您的生活 (中與這個產品相關的某個特定領域) 得以因此變得更美好!」
  • 口袋:讓目標客戶發自內心覺得必須購買這個產品來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企業的「品牌思維」,貴在思考想要賦予這個品牌什麼樣的精神訴求與價值取向,再從其中延伸出階段配套的品牌行銷推廣活動;而不是僅靠一堆花俏的標語與圖像來堆疊所謂的「行銷/廣告活動」,就自嗨地以為是在經營一個品牌。

找出路,肯定難,不找出路,必成災難。

2014-06-15

讓「學習」始於「懷疑」:學習詠春拳的微領會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factsandtrends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會想到這個,是今早參加國內知名的太極詠春拳老師 曾祥柏 在新北市中和秀山國小的一場交流研習會,開場時,曾老師就說,「今天不是來賣膏藥的 (因為陣仗看起來的確有點像 XD),等等活動中如果講到任何的拳法概念、套路動作或實戰攻防,都歡迎大家抱著「懷疑」的態度,去思考、來提問,今天的目的,希望多的是交流,而不單是灌輸。」

一般來說,的確比較常聽到「學習」是發自於「好奇」,但為何我不用「好奇」?

對小孩子來說,約略是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小孩,「學習」的動機很大一部份的確有可能是來自於「好奇」,但曾幾何時,我們從小學的四、五年級以上,仍至大家、研究所、亦或社會大學裡,「好奇」何在?

特別是在東方的社會氛圍裡,「好奇」常帶來麻煩,不論是對生好奇心的學生,或者對負管理督導之責的老師都是如此,也就是這樣,大部份東方學子的「好奇心」,都在幼年時期就被「消音」、「殲滅」了,有不一樣經驗的人應該很少吧?有的話一定要出來讓大家拜一下!

因為,「懷疑心」人皆有之,有的是為了探索機會,有的是為了自我保護,所以,凡事先「懷疑」一下,別平白的就全相信了,可說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即使在歷史的長河裡經過文化與風氣的更迭,至今這一塊「懷疑」的聖地仍未受侵犯,而這股與生俱來、永不熄滅的內在動力,正是能構成「學習」到「學成」之間最重要的「持續動機」。



所以,為什麼「學習」始於「懷疑」?



  • 因為學習的機會無處不在,而懷疑的動機亦無處不在。
  • 因為學習的進展需要持續的關注,而懷疑的念頭可以不斷的盯哨。
  • 因為學習的邊界要看動機與目的而定,而懷疑的極限無法無邊至達方休。


對於仍有「好奇心」的人來說,我要說非常恭喜你,你是幸運的一群,好好把握,日日精進,莫忘初心 (例:好奇),終有所成!

還有,我這篇其實是寫給那些好奇心已遠逝,或面對的都是沒有好奇心的人看的,就醬~~~ XD



最後以這個問題收尾,「為什麼要學習」?


在今天的太極詠春研習末了的問答時間,有一位師兄提問:「老師今天教的很棒,那請問一下,以老師的功力來說,我們跟著練可以練到什麼程度?」

老師有點不清來意,回問:「你指的程度是什麼?」

師兄爽朗的說:「就是可以變成多厲害?(謎之音:「是要一個打十個嗎?不是「葉問」,我看還是別問了唄~~~」)

老師很直接的回答:「我不知道,因為跟你說我有答案肯定是騙你的,時代在變,終極之境不可得、不可說!」

只見師兄坐在地上聽完後目光益加茫然,呆坐一旁的我心想,「這什麼問題?」

小故事完,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要學習?」

東方的教育裡充斥著「標準答案 (Model Answer)」,往往令人即使離開校園已久,這樣的「腦型 (被定型之腦袋、思維)」仍會本能、直覺地一再大量出現在日常生活的判斷與應對上。

試聽,「為什麼要學習?」這個問題的本身就像師兄的提問:「可以練到什麼程度?」一樣,答案都是「因人而異 (depends)」。就算某些答案可能接近大多數人的情況,也不重要,真正需要留意的是,「怎麼找到、型塑出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探索這個答案的「過程」本身,就會為這個問題 (懷疑) 帶來無數個點滴精采的小發現,而這些與自己高度相關的小發現累積起來之後,其對自己的助益,常常是遠遠大過於最終找到的那一個字意上的「答案」。

人生是一個過程,每分每秒都是,而不是一個個的答案。



「那我為什麼要學詠春太極?」


當天活動最後的問答快結束時,我自告奮勇舉手多嘴分享一下自己的學習目的。


1. 強身健體、練心養性


學「詠春太極」若要說是練拳、練武術,還不如說是「練心」、或「鍊心」,它是鍛鍊心智與訓練一個人的心要如何精細、精準控制自己的身體的一門科學。

只是一般人不懂「心」的層次,只好繼續以練拳、練武術稱之,這樣的學員素質與時空背景下的環境限制,無法讓這門流傳幾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實甚為可惜。

就強身健體而言,可一個人獨自練套路 (招式),有兩個人就可對練,雙人套路或實戰對練皆可,動靜皆宜。若是多人時,更可以分時換人對練,增加聽勁 (以手部接觸的力道與運動方向,找出對手的攻守習慣與動作、甚或思路上的弱處),也提升面對不同類型對手的應變與應戰能力,十分有趣。


2. 自練成功、教予家人


詠春與太極皆是男女老少、人人可練的一門武藝,它練的是從「瞭解自己 (的心與身)」打好基礎開始,進而藉此得以「制於人,而不受制於人」。

因此,它不需高大的體型、健壯的體能、強大的體力做支撐,只要從簡單、和緩的動作開始,慢慢開啟與了解自己的「武術思路 (與人對練時,是偏向主攻、還是主守,或者根本是空白,沒關係,就是從這裡開始)」與「身心慣性 (哪些動作很自在、放鬆?哪些動作很扭、無敵卡卡?)」,就可以進入這個武學的小宇宙,每天都可以在一點空檔裡自行練習。

而我最希望的,是學到一定程度,就要開始教自己的家人,到時候,每周排定家庭練功時間,全家一起練習,一起練心練身,也養心又養身。

2014-06-11

新一代領導人的條件:重新認識「膽識」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linkedin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關於「新一代的領導人該具備的條件與規格」

除了一般常見的條件外,在這裡,我想真正想探討的是關於「新一代」這個定義之下該具備的條件與規格。

依遴選的順序,以下是我的條件清單:

1. 膽識:未來日益不可測,領導人具備足夠的膽識是能持續挺進的關鍵。
2. 開放:讓資訊能快速流動與分享,打高度整合的「資訊戰」、「智力戰」。
3. 認錯:「沒犯錯」常只是「沒認錯」,多嚐試、立認錯、勤檢討、再出發。
4. 求教:領導人不會也無須是「超人」,主動求教、不斷翻新戰力才是上策。
5. 被管:領導人位高權重影響深遠,須接受同等規格的「監督」與「糾正」。



「膽識」是一種很珍稀的特質,指的是「有能力評估可能遭遇的風險,並在得知風險甚大的情況之下,仍舊可以鼓起勇氣、打起精神,帶領團隊出陣戰鬥。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狀況幾乎是天天在發生著。

膽識不及格,大事不能成。

除了「膽識」一項,其餘 4 項特質或條件皆可經由具有更高權力的外力或系統來促成,唯獨一個領導人對所需負責的任務或事業來說,就這個兼具「個人膽量」與「行業知識」的「膽識」一項,需要藉此長年有計畫地積累相關必要的本職學能,再加上豐富又全面的執行與反饋經驗,才可能一點一滴養出強大的「膽識」。

2014-06-06

職場的會議與華人的教育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linkedin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如果會議進行中,突然被要求針對別人報告的內容表達意見,能說得好嗎?

在職場裡,開會常是某種「祭典」,與會的人不是去「祭人」、就是去「被祭」,於是,會前的準備多半是先「穿防彈衣」,有心一點的,就是「帶刀帶劍」上場。

而這樣的會議,也會在充滿「主觀選擇」的爭執中僵持不前,其中問題之一,即是嚴重缺乏「全然傾聽」與「大局思辨」。

這兩者,都需要臨場時高度的「理解重組」與「邏輯推導」的思考能力,偏偏這都是華人教育環境默視、甚至是排斥的發展方向,因為,「聽話」才省事,「有意見」如果沒回答好還可能出事。所以,一切就是以書本上的所謂「標準答案 (Model Answer/Knowledge)」為範圍就好,「要乖點!」(Behaved)

但,在真實世界裡,哪有邊界?什麼又是標準答案?

真怪不得產學脫節的問題,只會隨著資訊越加開放,讓這著上新衣的國王越加無處可閃地被看得更透、使得這問題的嚴重性更迫切了。

何謂「知識份子」?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digitalcounterrevolution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傳統所說的知識份子,是指學識飽滿或學位很高的人,這些人說起話來可以引經據典,好似什麼事都知道,什麼事都辦得到。

也許是吧!在那個資訊傳遞不易,仍是極度資訊不對稱的年代。但眼前的時代可不是這樣。

現代的「知識份子」,具備一定的知識獲取能力早已是標準配備,真正能被用來「定義」什麼樣的條件才算是「知識份子」的,以下是淺漏的想像:


1. 針對國家社會的重大事件,具備獨立研習與思辨的能力,並能提出獨到論述。
2. 能夠且願意從自己的專業或能力出發,試著去影響與改變身邊的人與環境,提升整體的生活品質與素養。
3. 主動且開放地學習新事物,並把這樣的態度與精神向身邊的人散佈。

說的簡單一點,以前看得是「Who (背景) & What (頭銜)」,現在看重的是「Why (初心) & How (實作)」。

近年來有幸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有志之士,不斷重新定義、一再拉高「知識份子」的規格,假以時日,這樣結構性的改動必然會突破它的「最大靜摩擦力」,到時候,新的國家之輪,就會開始轉動,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問題」的定義與善用的關鍵思維

No comments:

Image Credit: businessweek

文:Albert Weng 翁溓松

你有「問題」嗎?

在中文世界裡被「誤會」了千年的一個語詞:「問題」

中文裡常用的「問題」,其實常常被「疑問」與「麻煩」二者給混用,且有相當比例的人根本無視這樣的混淆,而在溝通上造成很多的誤判,也在面對「問題」時,心態上嚴重出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傾向。而事實上,如果真搞清楚了,很多事沒那麼難,很多機會其實可以讓事情更好。

以下釋疑。

「疑問」是 Question,乃是從其動詞 Quest (尋求/追求) 沿生而來,指的是「對於所不了解事物的一種求知意向」。
也就是說,突破了「疑問」,就能增進對新事物的理解,為自己的世界多開一扇窗門。

「麻煩」是 Problem,指的是「橫在前進之路上,一個暫時無法解決的阻礙或困難」。
也就是說,搞定了「麻煩」,就可以在原訂的前進之路上,向前再進,離成功之時間更近些。

所以說,在使用與接受「問題」時,應該先清楚定義,再精準突圍,而不論是何者,有「問題」,都是好事、要事、大事。這是多年來自學向上的心得體悟。

看到這,你,有「問題」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